成立一個電商品牌時,除了市場調查、產品測試、素材拍攝之外,還有重要的定價策略。
一個新品牌能否在各大電商平台通路做成功的初登場,除了各平台的TA掌握之外,更重要的是了透析平台與品牌之間的訂價策略。
在這之前我們也準備了- 5種常見的電商定價策略 【基礎篇】,歡迎參閱。
接下來要跟大家分享立格扉的實戰經驗,其中包含心法與舉例,將在下面的文章內討論到。(如果你想定期收到我們的創業筆記,歡迎到側邊欄位訂閱文章!)
電商品牌該如何選擇自己的定價策略?
STEP 1┃品牌定位
首先定價策略取決:
品牌定位「價格導向」or「品牌價值」
主要客群是否為「價格敏感」 or「尊榮特殊至上」
STEP 2┃蒐集常見平台資訊
再來了解上架的各家平台抽成費用與族群(下方僅列出有體驗過或了解的平台)
- 蝦皮-拍賣(2%+2%)/商城(6%+2%)
- 奇摩-購物中心(5.7%)
- PC-24H(約25%)
- Momo-購物中心(約25%)
- 特力-特力家(25%)
- 創業家兄弟-松果(15/30/40%)/生活市集(25%)
- Pinkoi(15%+15NTD)
(以上抽成僅供參考,平台可能有浮動調整機制,依照各產業品台也有不同的%)
STEP 3┃定價策略邏輯
基礎上可以分成兩種定價策略,分別為:
- Top-Down(上至下 or 廣泛至特定)
- Bottom-Up(下至上 or 特定至廣泛)
Top-Down:
以自訂目標或市場行情價格為目標,精算扣除進貨成本、平台抽成、金物流成本,得出最後毛利結構。
Bottom-Up:
藉由已知進貨成本、平台抽成、金物流成本,針對毛利目標,得以回推終端售價。
為確保定價策略的靈活度,我們會先收集市場上可參考因素,再綜合多個定價策略的變體,進行內部推演。

電商定價策略實戰經驗

▲2018年開館至今,歡迎大家逛逛與支持: )
📍案例一
我們舉其中一個經營的平台,Pinkoi為例:
若尚未經營前,可以初步研究平台屬性、客單價與退貨率作參考目標。
※以我們2020年實際站台統計:
客單價為1,192NTD(約1135+57營業稅)
退貨率為1.19%
成交管理費收費方式為:(商品金額 + 運費)* 15% + NT$15 (5%另計) (詳見網站說明)
先使用Top-Down策略修正目標
若假設以上述售價為成本*3建議:
成本(未稅)約為378,約佔33.3%
毛利(未稅)約為757,約佔66.7%
尚需評估可能費用,包含:
- 平台抽成(未稅),約佔16.3%
- 退貨成本,佔1.19%
- 行銷成本(廣告費),假設15% or ROAS6.67
- 人事、水電房租等固定成本,假設10%
- 運費、理貨費用等變動成本,假設10%
方能得出假設之淨利-約14.21%
⭐但另外還需評估:
營業所得稅
分為查帳與書審不同比例,大部分零售業年營業額3000萬以下,書審為營業額*6%*20*=營業額*1.2%。
如果公司初期確實無法獲利,課稅所得額在120,000以下免徵。
課稅所得額介於120,000與200,000之間,則徵(課稅所得額-120,000)/2。
得可在憑證齊全的條件下申請,有利於減少稅費。
得出稅後淨利-約13%
假設上述除了行銷成本得以變動,其餘成本與數字皆無法大幅變動,並假設沒有自然成交的條件下(嚴苛的條件下獲利,才能漸入佳境)。
那廣告ROAS約3.42(佔29.23%),即是獲利分水嶺,低於這個數字則無法獲利。當然每個通路的狀況是不一樣的。

📍案例二
若我們以上面的基礎,做較貼近真實的舉例(為方便計算皆以未稅)
※假設在蝦皮拍賣做月營業額100萬
- 年營業額=12,000,000
- 成本=4,000,000(約33.3%)
- 毛利=8,000,000(約66.7%)
費用:
- 平台抽成=960,000(8%)
- 退貨成本=142,800(1.19%)
- 行銷成本=1,800,000(15%)
- 固定成本(人事、租金、水電)=1,200,000(10%)
- 其餘變動成本(運費、雜費等)=1,200,000(10%)
淨利2,697,200(佔營業額22.47%)
營所稅=144,000
稅後淨利2,553,200(佔營業額21.27%)
或許上述舉例有些許的偏差,如:
- 固定成本,可能為:
美編+採購+小幫手=7~8萬/月
租用發貨辦公空間=3~4萬/月
依產業別甚至更高或更低
可能還有庫存管理的成本
(延伸閱讀:從0到1打造業績後勤-電商庫存管理【環境篇】) - 變動成本,可能為:
運費約85/件,依照客單價及是否賣家吸收,可能占比8~10%
雜支包含各種因運營而產生費用,每個人皆有所不同。 - 以及是否多數賣家,可以實際抓到毛利66.7%成功的訂價策略。
- 實際上的自然流量成交
如果上述費用一切成立,毛利約5,302,800(毛利率44.19%)便是盈虧分水嶺,否則當以降低其他成本or費用,或拉高營業額來攤平各項費用,來達成獲利目標。
事實上,許多大賣家可能以優勢成本、更低毛利,打造超高周轉率,藉此衝高營業額,抹平各項成本,走好市多12%毛利路線(使用目標回推定價 Target Pricing),但這需要非常強大的各環節優勢,方可達成。
綜觀考量,如果我們有上述已知數據,則可以政府公告之行業利潤率(6%或更高)為最終目標,依序回頭檢視商品毛利、成本,並且依序優化其他固定與變動支出實際支出,繳出成功的定價策略。
再來使用Bottom-Up定價策略
假設與經銷通路體系合作,大部份為轉單合作(一件代發 or Drop-Shipping),只需單純計算出含運含稅的經銷價格,除非有額外曝光活動邀約另計。
最直接的定價策略為毛利目標回推合作的經銷價格,通常可以判斷經銷實力強大與否,以及自身品牌力是否能說服其價值,常見的經銷價為終端售價的8折至6折不等。
知彼知己 ,百戰不殆
定價策略是門學問,賣家要比客人更了解自己的定位與競爭對手的策略,尤其台灣的電商生態與國外相比,多出了許多大小的通路平台,每個平台都有突出的族群與經營的品項,抽成規則也不盡相同。
在佈局上可以由淺入深,先開發成功機會高的環境。
以兩極的路線來比擬:
✏精品路線產品與服務尊榮化:
價位較高,建立品牌聲望,用足夠的毛利空間提供更好的服務,藉由品牌力,賣得高溢價又跑得好是本事,如:蘋果
or
✏量販路線掌握強勢的採購實力:
以量制價,物美價廉的終端價格,藉由規模採購,賣得低但周轉率極高是硬實力,如:好市多

▲差評數(1~2星)取決於產品特性、定價策略、客服能力。既使在評價數相當的同類賣家上,也可看出端倪。

▲災難級別的公關處理
一個品牌有大方向的定價策略,在產品上可能有不同定位,平台布局也有所不同。
有些為拳頭產品(價格競爭導向),準備與市場廝殺引流。
有些利基產品(紅利產品),可以在一定的高度上做藍海經營。
自建官網確實可以降低平台的依賴與抽成,達到較有優勢的訂價策略。但抽離主流平台後,需要面對額外的引流布局,與主流平台競爭,可能也會造成行銷費用明顯增加(數位廣告、KOL等),也與官網架構是否適合經營SEO有關,在不同階段的發展,也有不同的權衡考量。
但回歸根本目的就是要獲利,因為定價策略的失誤,加上平台抽成的逐步調漲導致薄利、虧損,並不是犧牲服務品質及與客人起衝突的理由。
在消費習慣與心理邏輯日新月異下,只要有創意(但以不違法、違反社會善良風氣),都可有以意想不到的收穫。
如果您有任何意見分享,歡迎Email到 ligfe@trueact.com.tw 或掃描QR Code加入立格扉LINE與我們聯繫。